
产自广东河源市连平县的连平鹰嘴蜜桃,以果大肉嫩、味甜爽脆闻名,在2015年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(以下简称“地标产品”)。
今年,连平鹰嘴蜜桃到了丰收季,却遭遇“李鬼”横行。据当地果农反映,外地桃子冒名顶替,低价倾销,不仅扰乱市场,更让当地果农苦不堪言。
国内的水果种类丰富,“名果”不少。吐鲁番的葡萄、烟台的苹果、赣南的脐橙,几乎都做到了家喻户晓。但一款土生土长的农产品要打造成全国性品牌,其实并不容易。它往往需要多年的悉心培育,意味着政企、农户等年复一年的品牌营销和用心浇灌。
饶是如此,农产品品牌的侵权还是屡见不鲜。原因何在?消费者对于一款农产品的识别一般停留在外观、口感等 “定性指标”,比如看上去长怎样,吃起来甜不甜,很多时候都只是个模糊的认识,“感觉上的表述”。比方说,这会儿要举办个“水果评鉴会”,让消费者来鉴别该水果是否地标产品,这就有些强人所难了。也因此,农产品品牌不易形成“护城河”,几成共识。
当然,造假之泛滥,也不是无计可施。水果市场的“李鬼”现象,其实很难说是“劣币驱逐良币”,因为 “一分钱一分货”是人尽皆知的道理。消费者都是理性的,大多数人都知道物美价廉并不常有,购买低价产品也意味着愿意接受其质量较次。而高价产品要卖得起价,也必然要有区分于低价产品的高品质。
因此,地标产品的立足之本,在于高品质,而非名号。连平鹰嘴蜜桃之所以能成为地标产品,靠的不是“自封”,而是其独特的品质——果大肉厚、清甜爽脆,这有赖于当地特有的气候与土壤,更得益于果农们年复一年的精心耕耘。
如今的消费市场环境,“打假”固然重要,但如果只停留在辨别“真伪”层面,连平鹰嘴蜜桃仍难逃低价竞争的泥潭。真正的高明之举,是让消费者一眼识别出“优劣”——通过构建多元推广体系和严格的品控标准、制定差异化定价策略、严选上下游生态合作伙伴,让好桃子自己“说话”,避免陷入无休止的低价“狂飙”。
当然,保护连平鹰嘴蜜桃这块“金字招牌”,也并不是靠“卷”质量就完事了。要做好“土特产”这篇文章,地方政府也同样需要监管护航、强化执法,甚至可考虑打通地域,多地多方形成保护优质品牌的合力。
文:南都N视频记者 朱唯信
出品:南都政务新闻部